百万加密币被盗案引发争议 加密资产法律定性待明确

robot
摘要生成中

加密资产盗取案件引发法律界热议

近期,一起涉及百万元加密币盗取的案件引发了法律界的广泛关注。该案不仅揭示了加密资产领域的复杂性和风险,也暴露了我国在加密资产法律定性上的分歧。

2023年5月,上海居民欧某发现自己存储在某平台开发的钱包中价值百万元的加密币被转走。经调查,欧某发现钱包中存在自动获取私钥的"后门"程序。通过技术分析和追踪,欧某成功向公安机关提供了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案件调查过程中,三名犯罪嫌疑人被确定为该平台的前端开发工程师。他们承认在钱包中植入了"后门"程序,非法获取用户的私钥和助记词。据统计,他们共获取了27622条助记词和10203条私钥,涉及19487个钱包地址。

然而,案情出现转折。在进一步调查中,发现实际转走欧某加密币的是另一名前员工张某2。张某2早在2021年就在客户端代码中植入了收集用户私钥和助记词的程序,并于2023年4月将欧某的加密币转入自己的钱包。

最终,四名嫌疑人均被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然而,这一判决引发了法律界的争议。

争议的焦点在于加密资产的法律定性。目前,司法界对此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加密资产不是财物,而是一种数据;另一种则认为加密资产具有财物的核心属性,应属于财物范畴。这种分歧直接影响了案件的定罪量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判例实质上已经承认了加密资产的财产属性。例如,在一起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的诈骗案中,明确指出虚拟货币具有刑法意义上的财产属性,可成为财产犯罪的对象。

有法律专家认为,本案中的犯罪行为更适合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因为犯罪嫌疑人利用职务便利,将用户托管在平台的加密资产非法占为己有,符合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若按职务侵占罪量刑,刑期可能会更长。

这起案件凸显了我国在处理新型网络犯罪,特别是涉及加密资产的案件时面临的挑战。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加密资产市场的日益成熟,法律界期待能够更精准地界定加密资产的法律属性,为司法实践提供更为明确和统一的指导。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9
  • 分享
评论
0/400
ChainBrainvip
· 07-20 02:54
直接监狱套餐得了
回复0
多签失败大师vip
· 07-18 05:10
法律追不上技术呀
回复0
MetaNomadvip
· 07-18 00:32
炒币一族,亏了就跑
回复0
BlockchainBardvip
· 07-17 04:13
监管别搞太晚
回复0
被毕业的矿工vip
· 07-17 04:04
偷家的都抓紧跑路吧
回复0
倒霉的矿工vip
· 07-17 04:00
太难了根本没法判
回复0
提案投票侦探vip
· 07-17 03:59
这案子咋定罪?
回复0
down_only_larryvip
· 07-17 03:54
入不敷出的每一天
回复0
OnlyOnMainnetvip
· 07-17 03:47
司法这是跟不上时代了
回复0
查看更多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