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币圈的异化:从创新到抽水的转变从香港一场行业盛会归来后,与国内同行交流使人感受到,虽然熟悉的面孔依旧活跃,但市场的氛围已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牛熊之争,而是一种令人困惑的"异化"状态,让经验丰富的从业者也感到陌生。在当前环境下,币圈似乎只剩下一种主导业务:销售代币。## 行业运转的三大支柱回顾过去,币圈的生态系统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维系:1. 价值创造:通过技术创新满足用户需求,如比特币、以太坊等项目。2. 价值发现:通过投资和交易定价,发掘潜力资产。3. 价值流通:构建代币销售渠道,促进一级到二级市场的转换。理想情况下,这三个方面应该相互支持、协同发展。然而,现实却是前两者日渐式微,而第三者独领风骚。项目方不再专注于用户需求和产品开发,投资机构也不再深入研究行业趋势。取而代之的是,整个市场充斥着一个声音:"如何销售代币?"## "销币经济学"与资源垄断在健康的市场环境中,这三个环节应该紧密联系:项目方开发优质产品,满足用户需求,获得利润和市场溢价;投资机构在低谷期介入,高峰期退出;而流通渠道则提高资本效率。然而,当前的币圈讨论已经鲜少涉及创新机会、产品开发或用户需求。即便在某些细分领域仍有热点,也难以激发创业热情。二级市场机构普遍选择观望,新发行的代币往往高开低走,模因币的流动性几近枯竭。在这种氛围下,活跃的主要是第三类机构,如做市商、代理商等。他们的关注点集中在如何包装数据、建立关系上市、推广营销吸引买盘,以及如何增加交易量等。市场参与者趋于同质化,都在竭力争夺日益稀缺的存量资金。头部资源方(包括优质项目、大型交易平台及其上市部门、实力雄厚的做市商和代理商)形成了牢固的利益共同体。资金从投资者流向风险投资,再流向头部项目,同时通过散户投资滋养了这个利益共同体,使其不断壮大。## 创新精神的消退相比2022年某知名平台崩溃后的低迷期,当时大量资金仍留存在风投和二级基金手中,这些资金具有再生能力,可以投入创业项目,创造价值并吸引新资金。而现在,大量资金被中间环节吸收,项目方只求上市后赚取差价,成为风投和二级市场的中间商,不再注重价值创造,只需打造"空壳"故事。从商业逻辑看,如果下游分销渠道占据大部分成本,上游的研发和运营必然会被压缩。项目方索性放弃产品开发,将资金全部用于推广和上市。毕竟,没有产品和用户的项目也能上市,现在的推广甚至可以包装成"模因驱动"。投入产品和技术越少,反而有更多资金用于上市和拉升价格。币圈的创新路径变成了:"构建吸引人的故事 → 快速包装 → 寻找关系上市 → 套现离场。"产品、用户、价值?那只是理想主义者的自我安慰。## 抽水模式的宿命表面上,项目方将资金用于上市和拉升价格,似乎各方都能受益:基金获得退出机会,散户有了投机空间,中间商赚取丰厚佣金。但长远来看,正面外部性的丧失导致只有中间商越做越大,形成垄断后抽水比例不断提高。上游项目方缩减研发成本,面临监管压力和高额抽水,风险收益严重失衡,不得不选择退出。下游散户之间的竞争加剧,"永远是接盘侠"的感受使赚钱效应消失,导致大量退场。本质上,中间商(无论是交易平台、做市商还是代理商、社区)都是服务提供者,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和正面外部性。当服务方、抽水方成为市场最大的受益群体时,整个市场就像患上癌症,最终只会是肿瘤不断增长,而宿主逐渐衰竭。## 周期的力量与重建希望币圈终究是一个周期性市场。乐观者相信,在这个流动性匮乏的低谷之后,终将迎来真正的"价值复兴"。技术革新、新的应用场景、创新的商业模式将重新激发创新热情。创新不会消亡,泡沫终将破裂。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可能成为引领方向的灯塔。悲观者则认为,泡沫尚未完全破灭,币圈还需经历一次更深层次的"大洗牌"。只有当抽水者无币可抽,中间商主导的市场格局崩塌,才可能迎来真正的重建。在此期间,从业者将经历一个充满质疑、内耗、倦怠和自我怀疑的混沌时期。但这正是市场的本质——周期即命运,泡沫也是新生的前奏。未来可能是光明的,但通往光明的道路可能会漫长而艰难。
币圈异化 从创新到抽水 行业面临重构
币圈的异化:从创新到抽水的转变
从香港一场行业盛会归来后,与国内同行交流使人感受到,虽然熟悉的面孔依旧活跃,但市场的氛围已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牛熊之争,而是一种令人困惑的"异化"状态,让经验丰富的从业者也感到陌生。
在当前环境下,币圈似乎只剩下一种主导业务:销售代币。
行业运转的三大支柱
回顾过去,币圈的生态系统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维系:
理想情况下,这三个方面应该相互支持、协同发展。然而,现实却是前两者日渐式微,而第三者独领风骚。
项目方不再专注于用户需求和产品开发,投资机构也不再深入研究行业趋势。取而代之的是,整个市场充斥着一个声音:"如何销售代币?"
"销币经济学"与资源垄断
在健康的市场环境中,这三个环节应该紧密联系:项目方开发优质产品,满足用户需求,获得利润和市场溢价;投资机构在低谷期介入,高峰期退出;而流通渠道则提高资本效率。
然而,当前的币圈讨论已经鲜少涉及创新机会、产品开发或用户需求。即便在某些细分领域仍有热点,也难以激发创业热情。二级市场机构普遍选择观望,新发行的代币往往高开低走,模因币的流动性几近枯竭。
在这种氛围下,活跃的主要是第三类机构,如做市商、代理商等。他们的关注点集中在如何包装数据、建立关系上市、推广营销吸引买盘,以及如何增加交易量等。
市场参与者趋于同质化,都在竭力争夺日益稀缺的存量资金。头部资源方(包括优质项目、大型交易平台及其上市部门、实力雄厚的做市商和代理商)形成了牢固的利益共同体。资金从投资者流向风险投资,再流向头部项目,同时通过散户投资滋养了这个利益共同体,使其不断壮大。
创新精神的消退
相比2022年某知名平台崩溃后的低迷期,当时大量资金仍留存在风投和二级基金手中,这些资金具有再生能力,可以投入创业项目,创造价值并吸引新资金。
而现在,大量资金被中间环节吸收,项目方只求上市后赚取差价,成为风投和二级市场的中间商,不再注重价值创造,只需打造"空壳"故事。从商业逻辑看,如果下游分销渠道占据大部分成本,上游的研发和运营必然会被压缩。
项目方索性放弃产品开发,将资金全部用于推广和上市。毕竟,没有产品和用户的项目也能上市,现在的推广甚至可以包装成"模因驱动"。投入产品和技术越少,反而有更多资金用于上市和拉升价格。
币圈的创新路径变成了:
"构建吸引人的故事 → 快速包装 → 寻找关系上市 → 套现离场。"
产品、用户、价值?那只是理想主义者的自我安慰。
抽水模式的宿命
表面上,项目方将资金用于上市和拉升价格,似乎各方都能受益:基金获得退出机会,散户有了投机空间,中间商赚取丰厚佣金。
但长远来看,正面外部性的丧失导致只有中间商越做越大,形成垄断后抽水比例不断提高。上游项目方缩减研发成本,面临监管压力和高额抽水,风险收益严重失衡,不得不选择退出。下游散户之间的竞争加剧,"永远是接盘侠"的感受使赚钱效应消失,导致大量退场。
本质上,中间商(无论是交易平台、做市商还是代理商、社区)都是服务提供者,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和正面外部性。当服务方、抽水方成为市场最大的受益群体时,整个市场就像患上癌症,最终只会是肿瘤不断增长,而宿主逐渐衰竭。
周期的力量与重建希望
币圈终究是一个周期性市场。
乐观者相信,在这个流动性匮乏的低谷之后,终将迎来真正的"价值复兴"。技术革新、新的应用场景、创新的商业模式将重新激发创新热情。创新不会消亡,泡沫终将破裂。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可能成为引领方向的灯塔。
悲观者则认为,泡沫尚未完全破灭,币圈还需经历一次更深层次的"大洗牌"。只有当抽水者无币可抽,中间商主导的市场格局崩塌,才可能迎来真正的重建。
在此期间,从业者将经历一个充满质疑、内耗、倦怠和自我怀疑的混沌时期。
但这正是市场的本质——周期即命运,泡沫也是新生的前奏。
未来可能是光明的,但通往光明的道路可能会漫长而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