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爲偶像應援 · Gate送你直達 Token of Love! 🎶
家人們,現在在Gate廣場爲 打 Token of Love CALL,20 張音樂節門票等你來瓜分!🔥
泫雅 / SUECO / DJ KAKA / CLICK#15 —— 你最期待誰?快來一起應援吧!
📌 參與方式(任選,參與越多中獎幾率越高!)
1️⃣ 本帖互動
點讚 & 轉發本帖 + 投票你最愛的藝人
評論區打出 “我在 Gate 廣場爲 Token of Love 打 Call !”
2️⃣ 廣場發帖爲 TA 打 Call
帶上 #歌手名字# + #TokenOfLove#
發帖內容任選:
🎵 最想現場聽到的歌 + 心情宣言
📣 應援口號(例:泫雅女王衝鴨!Gate廣場全員打 Call!)
😎 自制表情包/海報/短視頻(加分項,更容易中獎!)
3️⃣ 推特 / 小紅書發帖打 Call
同樣帶上 #歌手名字# + #TokenOfLove#
內容同上,記得回鏈到表單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008
🎟️ 獎勵安排
廣場優質發帖用戶:8張門票
廣場幸運互動用戶:2張門票
Twitter 優質發帖用戶:5張門票
小紅書優質發帖用戶:5張門票
📌 優質帖文將根據文章豐富度、熱度、創意度綜合評分,禁止小號水貼,原創發帖更易獲獎!
🕒 8
Manus 最新對話全文:嘗試 Agent 支付,公司 RRR 近 1 億美元
作者|Li Yuan
編輯| 靖宇
搬到新加坡的 Manus,對通用 AI Agent 的思考沒有停止。
在今天在新加坡舉行的 Stripe Tour 上,Manus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季逸超(Peak)與 Stripe 亞太地區及⽇本⾸席營收官 Paul Harapin 進行了對談。
席間, Manus AI 披露了近期的經營數據,Manus AI 收入運行率(RRR,Revenue Run Rate)已經達到 9000 萬美元,很快即將上億。
Manus AI 的肖弘還特意在即刻表示,Revenue Run Rate 指的是當月的 Revenue *12,並不等於 Cash Income。很多 AI 產品都會有年付選項,這部分只能算作預存款,而不能記爲 Revenue。「如果我們按照這種【錯誤方式】披露,可以算出一個一個比 1.2 億美金更大的數。」肖弘表示。
除了經營數據之外,季逸超還分享了 Manus 團隊是如何思考通用 Agent 的的下一步的,以及 AI Agent 和 AGI 未來到底有什麼區別。
「現在大家幾乎把一切都叫做 Agent。比如一個麥克風,有人會叫它是「有環境感知的收音 Agent。」季逸超開玩笑地講道。
他也給出了拓展通用 Agent 能力下一步的兩條主線: 其一,用多 Agent 協作把執行規模做寬 (如在大規模調研裏衍生出上百個並行的子 Agent); 其二,給 Agent 打開更大的「工具面」 ,不把能力綁死在少數預置 API,而是像程序員一樣調用開源生態、安裝庫、甚至在可視化後 看圖自檢並回改 。
季逸超還提到,今天的數字世界仍按「給人用」的範式建造——非 API 化網頁、CAPTCHA、流程「小遊戲化」帶來大量摩擦, 瓶頸更像生態與制度約束,而非模型智力 。
這也是 Manus 參與 Stripe 活動的原因之一:雙方正推進 在 Agent 內完成支付 ,把「研究—決策—下單/結算」連成閉環,用基礎設施協作來消解世界的摩擦。
以下爲對話精華,經極客公園編輯整理:
問:給觀衆簡單介紹一下你自己吧。你最近關於「上下文工程」的博客非常鼓舞人心,我覺得對於在座任何正在開發 AI Agent 的人來說都是必讀的。我每次去和工程師們喫午飯時,他們總是在談論這個,所以我現在只能坐到別的地方(笑)。但對於現場可能不太熟悉 Manus 的人,你能分享一下你的經歷和願景嗎?
答: 謝謝 Paul。很高興能來到。Manus 在構建一個通用 AI Agent。
很多研究機構和公司,其實在嘗試打造一個大腦——打造一個大語言模型。但我們認爲,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這其實並不好。AI 應該能真正採取行動,完成事情,所以我們構建了 Manus。
我們的方式,是讓 AI 可以使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通用計算機。給了 AI 計算機,它能做人類能做到的所有事。Manus 能真正完成任務。比如它可以幫你做演示文稿、幫你規劃一次旅行,甚至能幫你運營社交媒體——雖然我並不推薦你真的這樣做。
我們的用戶真的很喜歡 Manus。 我們在三月份發布了 Manus,現在已經實現了大約 9000 萬的收入運行率(RRR,Revenue Run Rate),很快就會突破 1 億。
我覺得這對我們這樣一個小型創業公司來說非常巨大。但更重要的是,這表明 AI Agent 已經不再只是一個研究領域的流行詞,而是真正在被應用,落地生根。
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個我們構建 Manus 過程中的小故事。
我們其實從 Agent coding 的應用中得到了很多靈感。比如像 Cursor 這樣的 AI 編程產品,之前已經吸引了很多關注。
作爲工程師,我們自然會使用 Cursor。但讓我們驚訝的是,公司裏很多非工程師同事也在用 Cursor。當然,他們並不是在寫軟件,而是用它來做數據可視化,甚至寫一些文章。他們會忽略左邊的代碼部分,只是跟 AI 對話來完成工作。
這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應該把這種方式泛化,賦能非程序員。這就是 AI 的一個用例。
問:我們越來越常聽到人們談論 AI Agent 和 AGI。你能不能幫我們更清楚地區分這兩個概念?AI Agent 和 AGI 對你和 Manus 來說各自意味着什麼?
答: 我們認爲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
現在大家幾乎把一切都叫做「Agent」。比如一個麥克風,有人會說它是「有環境感知的收音 Agent「。
但至少我們主張,Agent 應該是應用型 AI 的一個子集。我們不妨退一步,看看常見的 AI 應用類別。
大多數人已經熟悉兩類:一類是聊天機器人,比如 ChatGPT;另一類是生成式工具,比如 MidJourney 或 Sora。 在這些系統中,通常只有兩個角色:用戶和模型。你和模型交互,得到輸出。而 Agent 的不同在於,它除了用戶和模型,還引入了第三個關鍵元素——環境。
這個「環境」的概念會因智能體類型不同而變化,比如在設計型 Agent 裏,環境可能是一個畫布或一段代碼;而在 Manus 這裏,我們的目標是讓 Agent 出現在虛擬機甚至整個互聯網中。這樣 Agent 就能觀察環境,決定下一步該做什麼,並通過行動來改變環境。這讓它非常強大。
比如在 Manus,你可以表達需求,它會打開瀏覽器、發布網頁、幫你訂一張機票。我很喜歡這個例子,因爲雖然訂機票聽起來很簡單,但這其實是 AI 在直接改變現實世界——結果不是模型的輸出,而是你手裏的機票。AI 真正介入了你的世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 Agent。
簡單來說,Agent 就是能代表用戶與環境交互的 AI 系統。
至於 AGI,這個詞也經常被提到,很多人把它等同於超級智能。我們認爲,AGI 是一種能利用 AI 模型的通用能力,在不經過特別設計的情況下完成許多任務的系統。
我們認爲「Agent coding」其實是通往 AGI 的一條路徑。它不是一個垂直領域的能力,而是如果你把它賦予計算機,它幾乎能在計算機上做任何事。所以對我們來說,AGI 的條件就是要構建足夠完善的環境,讓這種能力得以發揮。
問: AI 今天究竟在哪些場景中真正發揮了作用?未來會在哪些地方發揮作用?什麼時候會出現 iPhone 時刻?
答: 就 Agent 而言,如果單看模型能力的話,現在的旗艦模型已經非常驚人了,幾乎是「超人」級別的。它們可以在數學競賽或邏輯推理上勝過我們大多數人。
但我認爲,模型仍然像是「瓶子裏的大腦」,如果想真正發揮力量,就必須讓它們與真實世界交互、觸達現實。但不幸的是,這正是問題開始的地方。
比如你讓一個 AI 去做一些事務性的任務,它在重復性任務上確實很擅長。比如像 Deep Research 這樣的產品,它只是聚合信息然後給出一個結果,它的輸出只是簡單地出現在那裏。
舉個例子,現在幾乎所有東西都是爲人類設計的,不只是物理世界,甚至數字世界也是這樣。比如網頁工具,它們就像小遊戲一樣,沒有提供 API 或標準接口。驗證碼 CAPTCHA 無處不在,處處在攔截 Agent。
所以我認爲 AI 在封閉的自包含任務中表現很好,但一旦涉及真實世界,就會遇到障礙。
未來什麼時候能出現 iPhone 時刻?我覺得這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更像是一種制度性限制。這不是像我們這樣的 Agent 創業公司能夠單獨解決的事情。
我認爲這需要一個漸進的轉變,要求整個生態系統共同進化。這也需要像 Stripe 這樣的公司在基礎設施層面發力。比如我們正在集成新的 stripe 的 Agentic 支付 api。大家共同努力。
問:那我們能不能具體談談用戶在使用 Manus 時的一些典型場景?他們是如何使用的?這其中體現出了怎樣的力量?
答: 是的,我們雖然來自當前這一代 Agent,但已經看到很多很棒的用例。
比如說,我們剛剛搬到新加坡,需要僱傭房產中介來幫我們找住所。是真人 Agent(笑)。
而現在這些中介已經在使用 Manus:他們會根據客戶的需求,用 Manus 來分析公司所在地、員工想住的區域,並生成相應的推薦。
我覺得這很有意思,因爲這屬於一種「長尾需求」。一般來說,並沒有專門的 AI 產品是爲這種具體場景設計的,但由於 Manus 是一個通用型 Agent,它就能滿足這些需求。我們認爲長尾需求非常值得關注。
從宏觀角度看,它可能是長尾,但對具體用戶而言,這正是他們的日常工作。這種場景特別有價值。
這就像今天的搜索引擎格局一樣。如果你只是搜索一些常見的內容,不管用 Google 還是 Bing,結果質量差不多。那爲什麼人們會選擇其中一個?可能是因爲某個搜索引擎在特定時刻給了他們更合適的結果。而如果你搜索的是非常個性化或專業化的內容,就更能體現差異。所以我們認爲通用型 Agent 的優勢就在這裏。
那如何讓它更好呢?我們思考了很久,因爲我們認爲一切都繞不開編程。如果你把計算機交給 AI,那麼它與環境交互的方式其實就是通過編程。
我們認爲可以從兩方面改進。第一是規模化。但如果你能把 Agent 的能力放大一百倍會怎樣呢?
最近 Manus 剛剛發布了一個新功能,叫做 Wide Research。它的基本思路是允許一個 Agent 再衍生出上百個 Agent 一起去完成任務。你知道的, 如果只是讓 AI 幫你做一些小事,很多時候你自己也能完成。但如果任務非常龐大,你一個人根本不可能完成,比如需要做大規模的研究,這時候讓上百個 Agent 並行去做,就會變得非常強大。
其次,我們還需要讓 Agent 更靈活地使用計算機使。比如,如果你只給一個 AI Agent 設置了預設工具,那麼它的行動空間就被限制在這些工具裏。但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個程序員,你有整個開源社區的資源可以調用。
比如你在 3D 打印的時候,直接修改模型的參數很困難,但是你如果能找到 GitHub 上的合適的庫,直接安裝就能解決你的問題了。 在 Manus,我們在優化通用性,並且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工具的網路效應」。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很多用戶在用 Manus 做數據可視化。你們知道,在亞洲有時候會遇到問題,比如在圖表中顯示中文時可能會出現字體錯誤。或許有些專業用戶會寫一些硬編碼規則,比如在輸出韓文時應該用哪種字體。但這種方式會讓系統越來越僵化。
我們採取的辦法是給系統增加了一個很簡單的能力:查看圖像。結果很驚喜——因爲今天的模型已經很聰明了,它們會在生成可視化圖像後自己檢查,並意識到錯誤,然後再自動修正。我們發現, 增加工具的靈活性比硬編碼規則能解決更多的問題。
問: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時代。我真的很激動,只希望自己能再年輕到三十歲(笑)。提到醫學研究的,我知道 Manus 在這方面也很強。你們觀察到有些用戶在使用 Manus 研究醫療嗎?
答: 很多人已經在用 Manus 做研究,不僅限於醫學研究。我們覺得這很有意思,因爲現在確實有很多所謂的「深度研究」產品,它們會幫你收集大量信息並做一些分析,但最後只給你一個 markdown 文件或文檔。這遠遠不夠。
很多時候,研究人員真正需要的,是能夠直接交付給老板或團隊的成果。所以我們在 Manus 上加強了研究結果的輸出。例如在醫學研究中,很多時候需要生成正式的報告,比如幻燈片報告之類的東西。因此我們必須優化 AI 的輸出能力,以滿足研究人員的需求。這是一種「工具化」的體驗。
比如現在很多用戶會先用 Manus 做研究,然後直接生成一個網站。你會覺得這和傳統的網站搭建方式完全不同。
要知道,搭建一個網站本身其實不難,難的是如何確保數據的可靠性和準確性。所以我們認爲,最好能在一次會話、一個共享的上下文中完成整個流程。這樣,你的研究、你的見解就能無縫轉化爲最終成果。 這就是我們在 Manus 裏所做的事情。
問:很多國家都在討論一個話題:在 AI 時代,人類的未來和經濟影響。你怎麼看待就業被取代?又會出現哪些新的工作機會?
答: 我們的朋友和投資人也經常問我們這個問題。當我們推出 Manus 時,最初認爲如果能構建這樣一個 Agent,它就能幫人們節省很多時間,讓大家輕鬆賺錢。
但實際上,我們發現這個願景並沒有完全實現。通過大量用戶調研,我們發現用戶在使用之後,他們反而工作得更多了。因爲他們變得更高效了,他們實際上能做更多他們本來就很擅長的事情。這是第一點。
其次,我們認爲 Manus 還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空間。我們一直在討論虛擬機和雲計算。我們覺得 Manus 正在扮演一種「個人雲計算平台」的角色。比如雲計算已經存在幾十年了,但它更多是工程師的特權,只有我們能通過編程來調用雲的力量。普通知識工作者無法使用。
但現在有了像 Manus 這樣的 AI Agent,人們可以用自然語言下達指令,讓 AI 去執行。這等於解鎖了一種全新的生產力。這就是我們所帶來的。
而最後,關於「替代」,我認爲其實很難。比如房產中介,他們每天都在用 Manus 完成日常工作。但你知道,AI 永遠無法替代中介面對客戶時的那種溝通方式。我們是一家 AI 公司,甚至 Manus 的發布視頻都是由 Manus 寫的腳本,但視頻裏出現的還是我,因爲這是關於信任的事情。而信任,是不能完全交給 AI 的。